公司新闻
面对中国钢市危机 让我们携手同舟共济!
摘自:一鸣   点击:[1151]次   日期:2007-07-10  
       在钢材市场价格急剧下跌的时候,需要钢厂和经销商携手努力,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但事实上,与此愿望还相差好远。
    首先,很多钢厂不能正视行情下跌的现实。
   
    一些钢厂往往无视价格下跌的现实,出厂价格依旧高高挂起,严重背离现实情况,让经销商数月持续亏损。这种强势行为,无益于阻止价格的下跌,只能使经销商失去信任,丧失信心,并产生无预期的价格底线,造成更大的心理恐慌,从而加速抛货减仓,形成集体性打压市场的实际后果。
   
    在这种危机时刻,有的钢厂对于自己的价格以及可能的优惠措施,讳莫如深,遮遮掩掩,闪烁其辞,让经销商失去依赖和信任,产生各种猜疑,实际的效果却是适得其反。有的钢厂甚至派出人员调查哪家经销商价格卖得过低,手握把柄剑指经销商心窝,称之为“扰乱市场价格”而被钢厂“清除门户”,实在是荒唐得可以。
   
    所幸,还有理智、仗义的钢厂存在,虽说数量少了一点。
   
    有的钢厂在危机出现之时,其销售部门的人员会深入各区域市场,当面向经销商传达钢厂面对危机的政策,甚至汇总经销商的亏损,公开透明地传达钢厂的指导思想,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面对2005年持续9个月的价格下跌,当年马钢表现出足够的智慧和侠肝义胆,以最快速的时间,召集经销商一起分析市场,探讨市场运行的利弊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价格底部,明确钢厂与经销商共担市场风险的理念,解除经销商的顾虑,使其保持理性的态度。
   
    这种做法极其温暖人心,让经销商产生同舟共济的坚定信念。无疑,起到维护市场价格的积极效果。
   
    要多一点分析下跌的原因,少一点非议和责难。
   
    每当市场价格下跌,总会听到许多对经销商的非议和责难,认为经销商在打压市场价格。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经销商总是希望盈利的,没有经销商愿意自己亏损的。有一定库存的经销商更是不希望价格下跌,总是希望能够高一点;没有库存的经销商无力左右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也不可能随他们的意愿波动。
   
    或许,在某种情况下一个地区市场,几家经销商的联手操作,可能造成一时的市场价格波动,但没有外部条件配合,根本不可能对整体价格有所影响。而且,现代社会的信息高度透明,经销商也决不是傻子,大部分经销商自有判断市场的能力。以往的市场各种表现也足以证明市场价格不是几个经销商所能撼动的。中国这么一个大市场,根本无人能够左右整个行情,包括大型钢厂,更惶论小小的经销商了。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市场需求集中,价格已经上扬的时候,钢厂的联手更可能造成市场价格变动,而经销商仅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不要总是把价格的下跌怪罪于经销商。
   
    人人希望市场平稳,但涨价的时候,却总是忘记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人们在价格下跌的时候总渴望价格平稳,但在价格上涨的时候往往忘记了价格稳定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有些钢厂表现得十分的极致,一个月内可以数次调价,其不计后顾的上调价格的短视行为,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味。
   
    在今年螺纹钢线材和卷板的行情上,某些钢厂其上调价格的幅度和速度表现出惊人的超前性,令包括经销商在内的客户措手不及。
   
    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价格往往在过度上涨中孕生下跌,在过度下跌中孕生上涨,从这个层面上理解,价格下跌的责任首先在主导价格的钢厂,也因此不能对价格下跌推卸其责任。
   
    几天前,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行情大涨钢厂和经销商皆大欢喜,云云,但事实并不完全这样。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价格大涨,往往钢厂受益,而经销商最终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2005年、2006年、2007年钢材市场都出现大涨过后必定大跌的情况,而大跌过后,众多的经销商往往成为市场价格下跌的殉葬品。涨价时获得的利润,远远不足以抵消跌价时产生的亏损。
   
    只有那种不作钢厂代理的经销商,依靠行情博弈获利,或者看对了时机做一把的经销商,才有可能成为涨价的受益者。
   
    因此,大部分经销商应该是希望价格平稳的,只有平稳的市场才能使经销商有平稳地收益。
   
    在谈论市场价格的时候,人们往往比较多的关注到钢厂和经销商的商业举动,而忽略了下游用户对市场的影响力。
   
    市场一直延续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并似乎永远在演绎着这样一幕大戏——买涨不买跌!。
   
    每当市场价格上涨的时候,一种如潮的大势,都会推动用户抓紧出手购买,并加大购买数量,造成一幅虚假的繁荣景象。而一旦价格下跌,用户就会停止购买,以一种迟疑、观望、彷徨的目光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市场出现凝滞的气息,从而加速市场价格的下跌。
   
    我们没有理由责怪用户的精明,他们也往往成为钢材价格高涨的牺牲者。君不见,某个下游用户一旦已经签署合同承建某项工程或生产某种产品时,遇到价格上涨,而遭受重大损失。这样的事例这几年真是枚不胜举。谁关心过他们?因此,他们往往采用推迟、减少购买的方式来报复市场的主导者。
   
    无视用户的价格承受能力,最终都将遭受到用户的唾弃。
   
    实际上,还有一种力量影响市场价格的下跌,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掉。那就是被经销商背地里称之为“天条”的钢厂订货政策——“全额支付货款”。
   
    由于经销商必须全额支付钢厂的货款,一月紧扣一月,这样就必须按期回收上月的销售货款,以便用来支付钢厂下月的货款。
   
    有些钢厂在这方面制定的政策足可称“足智多谋”且铁面无私——倘若经销商胆敢延迟一天到款,客气地说法叫做“取消某某优惠”或者“不保计划”,说白了就是说:“不想干拉到!”没有一点通融。
   
    因为遇到行情突变,销售迟滞,销售节奏放缓,为按期凑足下月订货款项,经销商唯一可以选择的办法就是降价促销。每家经销商此时心中可能想到的就是:“俺家价格低一点卖,快一点收到货款”,也因此有时的市场就演变成竞相降价的肉搏场,真是刀刀见血。
   
    这种迫于钢厂订货政策压力下产生的降价销售,就不能说全是经销商的过错,钢厂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没有看到在哪个行情不好的时刻,钢厂曾放经销商一码——可以暂时延迟交款或者分期交款。
   
    好像只有宝钢等少数钢厂是一个例外,不管是经销商或是直接用户可以支付定金方式签订采购合同。
   
    但愿钢厂和经销商能够携手努力,同舟共济,共同维护。
   
    最近几年,钢材市场的价格总是在跌宕中前行,价格波动成为一种常态,或许是因为钢材市场机制不成熟的表现,从不成熟到成熟总是需要时间的。既然现实是这样,我们无可选择,更毋庸回避,我们唯能做的是端正思想,理性面对,但愿钢厂和经销商能够携手努力,同舟共济,共同维护。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