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长沙市“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1
摘自:物贸   点击:[903]次   日期:2007-07-10  
   长沙市“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兴工强市”战略部署,促进长沙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长沙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水平的快速提升、产业聚集的快速发展、产业效益的明显提高,特编制“十一五”长沙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 一、“十五”工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五”期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急剧加速的经济环境中,长沙工业战线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中期的发展机遇,扩大内需的市场需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提升产品技术水平为推动力,开拓进取、努力奋进,工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001-2004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分别为662.51亿元、718.31 亿元、803.49亿元、1006.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3.6%、21.35%、25.2%。 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2001-2004年分别为370.53亿元、425.09亿元、564.33亿元、706.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 %、20.5%、27.76%、28.3%。 --全部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17%,提高到2004年的41%。 --规模工业实现利税由2000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3亿元,年均增长14%。 2、工业投入大幅增长,有力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十五”时期是长沙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2001―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182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5.7%。 --2001―2004年全市工业总投资达292亿元,年均增长45.11%,其中2004年全市工业投资相当于“九五”期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的总和。大投入带动大产出,大产出带动大发展。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40.8%提升到2004年的44.4%。在经济增量结构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6.1%,与“九五”期间相比年均增幅提升3.1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结构的变化来看,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1.3:40.9:47.8调整为2004年9.3:44.4:46.3,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产业优势逐步显现,核心竞争力快速增强。 “十五”期间,长沙工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在国内外引起关注。以越野车为代表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路面施工机械、建筑机械等产品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溴化锂直燃机空调、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制造业等为核心的制造产业在国内外赢取了市场份额,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和技术。以显示器、数字视听、计算机终端及网络、应用软件等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以农产品深加工、高档卷烟制造为核心的食品烟草产业三大支柱产业格局。 5、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产业集群的雏形正在形成。 “十五”期间,长沙初步形成了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隆平高科技园、浏阳生物医药园、长沙新港工业园、湖南(望城)食品工业园、宁乡科技工业园、长沙环保工业园的“两区六园”。园区中集中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长丰集团、北汽福田、LG飞利浦、伊来克斯、远大等一大批核心企业。核心企业的快速扩展带动了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出现了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并产生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现象。截至2004年底,入园工业企业达1219家,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39.3%,实现利税占全市工业的36.7%,工业到位外资占全市工业的75.1%,固定资产投入占全市工业的58.3%。园区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支柱、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 “十五”期间,长沙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先进、发达的城市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 规模偏小是影响长沙工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GDP的规模总量和增速的排序中,长沙的GDP总量排名第13位,增速排名12位。排名靠在长沙之前的福州和郑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比长沙多出182.6亿元、104.6亿元;而紧追在长沙其后的西安和昆明,规模工业增加值也分别比长沙多出48.4亿元、22.2亿元。工业经济的不足是影响长沙整体经济的主要因素。2004年长沙市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0.1%,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一,比位居第一的郑州市差距达13个百分点,比位居第五的武汉市差距达7.4个百分点。 2、行业自主开发研究能力薄弱,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 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多。企业专利意识不强、申请的专利技术少;达到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新产品开发数量不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行业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少。优势产业的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配套能力弱,即使是一些主导型产品,在本地的配套率还在30%以下。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区域产业集群组织形式,影响了核心企业做大,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优、做新。 3、产业布局不合理,整体结构不优。 经过“十五”的发展,我市虽然建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体结构不优。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传统产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虽然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优势产业,但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占全市工业的30%左右。在产品结构上,存在“四多四少”。即初级产品多、高技术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终极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4年全国3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长沙仅有卷烟和电冰箱两种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其中卷烟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3%左右;电冰箱产量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在投入结构上,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投资总额只有苏州、无锡的三分之一左右。 4、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整体实力。 长沙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特别是以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为契机,为一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大量的中小企业也在不断转变经营思路,纷纷向标志性企业靠拢,形成了一些企业集群。但现有的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松散型、不稳定型状态,没有形成综合实力。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习惯于自身建立一个层层控股式的企业集团,或只是将部分零部件生产外包,但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主要还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进行合作,较少考虑企业间的共同利益。因此现有的企业集群多数还是起步阶段、探索式的企业联合体。这种联合体由于没有形成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市场、共同的长远利益,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整体的、可持续的合力。 5、资源供给不足,给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制约。 长沙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短缺城市,资源供给趋紧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将是未来若干年的长期趋势,既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而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煤、电、运三个方面将是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二、长沙工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和趋势 “十一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正处于“黄金发展期”,长沙的工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 1、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较强。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回暖复苏形势趋于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国际制造业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内形势看,国民经济仍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经济增长能力增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成效,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我国经济增长内生性力量进一步增强,内需进一步扩大,将有力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尤其近几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兴工强市”战略,长沙市的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初步奠定了五个基础:“兴工强市”的认识基础,市场化的体制基础,园区兴工的平台基础,优势渐露的产业基础,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基础,初步完成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市场转型,这些因素都将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 2、衔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1)随着国内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和升级,特别是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某些生产环节向内地省份的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拓展,为长沙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人才等综合优势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长沙已具有的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2)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中,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中部地区发挥科技、资源等综合优势,在相应的政策和布点将给予倾斜,有利于长沙发挥高新技术等比较优势,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同时长沙作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城市,在形成城市群组团式发展的过程中,将大大增强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也为长沙工业化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3、长沙工业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优势产业正不断成长壮大。工程机械、家电、汽车已经成为长沙三大优势产业,其中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远大空调、伊莱克斯、长丰集团、北汽福田、三湘美的等企业已经成为行业的知名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长沙市部分标志性企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部分产品已形成名牌效应,如“白沙”、“梦洁”、“经阁”、“九芝堂”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