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天贸短信客服中心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热线:0731-82241060

新闻详情

“高成本”有益“转变发展方式”
摘自:中联钢   点击:[996]次   日期:2011-02-26  
       步入2011年,无论谈及宏观经济,还是议论钢铁产业,频率颇高的“词组”,即:通涨压力,原料涨价,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盈利艰难……
   
    当前,凡是分析中国钢市,舆论更多聚焦于一种倾向性逻辑:通涨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国际矿商垄断资源并涨价,中国钢厂在通涨预期压力和原料高价格背景下,提高钢材出厂价格,贸易商亦同步拉涨……其“逻辑”结论”为――成本虽推升了钢价,却严重挤压了利润,钢厂运营难度增加,不利于钢铁业发展。
   
    如何认识这一现状?现今的“高成本”环境,究竟会对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关高成本的“危害”,众多舆论已阐述很充分,而有关高成本的“益处”,却难觅只言片语。其实,矛盾皆有利弊,利弊皆可转换。
   
    不是吗?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
   
    高成本,有益于促进“淘汰落后”。其实,早在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而跃居世界第一之际,我们就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中国钢铁工业不能再单纯追求扩大产量规模,要走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要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然而,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钢铁工业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仍呈现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的矛盾,近年来相对较为凸显。当我们剖析多年来“淘汰落后产能”顽疾的众多原因之后,曾深刻悟出一个症结:“因为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大环境”。而当前的高成本,在客观上却营造了一个市场竞争环境,谁能承受住这高成本,谁就继续生存;谁无力承受住这高成本,谁就将被淘汰。这种“成本劣汰”的无形之手,远比任何“调控政策”都更能奏效于钢铁产业的“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及“总量控制”,道理极简单--资本是不会盲目流向一个成本高企而利润趋低的领域。
   
    高成本,有益于推动“技术进步”。在“十二五”开局之际,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这样一种紧迫现实:中国钢铁工业已进入一个“由追求产量扩张、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提高,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人才成长的集约化经营转变”阶段。而当前高企的生产成本,不得不逼迫钢铁企业强力推广并实施一些重要工艺技术进步措施(节能减排技术、主要工序能耗达标率等)。唯此,才能有效降本增效,加快产业技术升级,提高钢铁产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高成本,有益于加快“产业重组”。当前,一个残酷的事实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2010年第四季度,我国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近7500家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2.8%,处于全国工业领域最低水平。若再算一笔账,2007年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88.21美元/吨,2010年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28.38美元/吨,比2007年平均高出40.17美元/吨,提高45.53%,按2010年进口铁矿石6.1864亿吨计算,我国钢铁行业多支出248.5亿美元,按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768计算,多支出人民币1681.9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利润已被国际矿商高度垄断下的资源高价格所侵蚀。这种高成本环境,已经让我们在艰难复杂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有了切肤感受和异常的紧迫感:中国钢铁产业必须要提升产业集中度,必须在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加快产业重组,提升在国际资源分配上的“话语权”,进而提高产业运行效益。
   
    ……
   
    面对这样一种“高成本”环境,毫无疑问将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逼迫中国钢铁产业在上述几方面强力推进,而在这种“高成本”环境催动下的我国钢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市场效用,必将远远超越任何“行政干预”、“政策调控”、“行业协调”等非市场效用。
   
    因为,成本不降,企业难活。
[打印][关闭]  
© 1997-2013 tm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贸钢铁网 版权所有